深圳中学(泥岗校区)方案设计

  • 建筑类型: 教学科研
  • 建筑规模:120000㎡
  • 设计内容: 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室内...
  • 项目地点:广东 深圳
  • 设计周期: 2015 -2017
  • 获奖情况:已获奖

1.  总平面布置

基地位于北环大道和泥岗西路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未来发展前景被看好。但同时,由于两条主干道车流量较大,对校园产生的噪声干扰也十分严重。基地北侧高层住宅区为现状老旧的农民房,景观较差。

根据以上基地情况,我们将总平面布置如下:

① 将主要活动场地和体育馆集中布置在基地的西侧,不仅分区明确,可满足主要教学用房的与城市主路之间的隔声距离要求。

② 将教学区布置于校园中心围绕中心庭院。远离城市主干道,避免噪声影响,形成安静的教学空间。

③ 宿舍和食堂置于基地的河岸北侧和东侧,自成一区,临近东侧校园辅助出入口,便于后勤车辆和人员的出入,也将其对教学区的影响降至最小。

④ 提出高效利用土地,建筑集约化,绿地最大化的设计理念。将学生宿舍和食堂集中布置,四栋高层住宅楼应对局促的场地限制,四栋体系楼和资源中心集中布置,因地制宜,化零为整,更为集约高效,紧凑符合。

⑤ 在出入口的设置上,更多的利用场地周边现状道路开口。将学校人行主入口形象口设计在场地南侧中心仪式轴上,并设计落客回转场地;学校老师的主要车行口利用场地西南侧现状道路开口,进入学校沿体育馆南侧道路进入操场下方地下车库停车。在场地西侧利用原有场地开口作为家长接送学生的车行入口,进入操场下部架空回转场地,然后接到学生之后从场地西北侧道路开口回到市政路上。

2. 功能布局

各功能分区合理,相互联系方便是中小学校园规划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在设计中反复权衡的准则。在可布置建筑的剩余方整地块中,我们根据各功能块的属性进行了如下划分:

A.教学区

①  书院体系:

四大书院教学体系在总图上相对独立,拥有各自的领地,各自有归属感的差异性空间与建筑特征。空间开敞通透,符合南方的气候特征,公共走道与开放式交流空间串联,提高学生课间交流的舒适度。

②  资源中心、图书馆、屋顶花园

资源中心在水平向将四大书院彼此连接融合。各书院的学生人流保证了资源中心的活力与生机。而水平向延伸的屋顶花园成为书院学生课间休息最便利的户外交流与活动场所。资源中心成为学生教师生活与学习的共享客厅,而图书馆则是资源中心的灵魂空间,图书馆环状围合中心花园排布。一方面确保大部分的阅读空间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花园景观,另一方面,图书馆内侧的走廊,成为资源中心最主要的交通流线,清晰便利地将其他资源中心的功能串联,确保了图书馆良好的可达性与便利性。

③  架空层

资源中心底层的架空空间,不仅成为适应南方气候,低碳舒适的风雨走廊,以及非正式的校园活动场地,为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供了遮风避雨的灰空间。而且为将来学校未来功能拓展需求保证了空间上的储备。

B.宿舍区,食堂及学生活动中心

宿舍区布置在在教学区的北侧与东侧,在扣除河道范围及地铁控范围之后剩余的有限空间内,以最集约的方式按照4个书院的格局布置4栋高层宿舍楼。宿舍楼每栋12层,下部6层为男生宿舍,上部6层为女生宿舍。宿舍单元采用校方推荐的布局思路。平面布局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通过平面开口设置天井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南北通风。将教工食堂与千人学术报告厅合并设置为一个学生活动中心,布置于教学区中轴线北侧,成为连接宿舍区与教学区的空间驿站。其他两个食堂一个布置于河道北侧宿舍楼下,另外一个食堂布置于河道南侧宿舍楼下,两个食堂均靠近生活区后勤入口,后勤流线便利,也便于学生就近进餐。在河岸两侧由宿舍首层的架空空间以及食堂,多功能功能中心组成了内容丰富的生活小镇,通过对于河道后期的改善和亲水空间的营造,创造怡人的生活气息。

C.运动区

运动区整体布置在校园西侧,以避免西侧北环大道及西南侧北环泥岗立交对教学区的噪音干扰。南北向布置400米运动场及篮球场。在科技中心副楼北侧布置游泳池,并预留未来扩建为游泳馆的用地。在体育区南侧布置体育馆,底层下挖两米架空四米,形成六米高架空层作为风雨操场,二层为南北通透的半围合式篮球馆,三层为室内综合场地兼做羽毛球馆。利用屋顶布置网球馆,以节约用地。运动场南侧设置人防地下室,兼顾教师停车。北侧架空层布置学生接送中心,将接送学生的车流导入架空层,在西侧辅道设一进一出两个接口,解决北环路辅道堵车问题。地下室与架空层设置通道连通以提高停车效率。

3. 交通组织

校园出入口设计结合校园功能尽可能利用现状开口,车行流线避开人员活动区域周变化布置。在靠校园前广场中部一侧布置落客区。保留现状场地西南侧入口作为校园机动车主入口。教师车流进入校园后左拐通过风雨操场南侧校园道路进入地下车库。在场地西侧辅道设置两个接送入口进出架空层。利用现状北侧及东侧的两个入口作为生活区入口。

4. 集约模式

虽然建筑群所处区域较为方整,但由于受到河道蓝线控制,下方穿行的两条地铁线控制以及自身高度、层数和间距等诸多限制,要摆下如此之多的功能块还是显得非常的拥挤。因此,我们在设计各单体时,提出高效利用土地,建筑集约化,绿地最大化的设计理念。比如:

四栋体系楼设计成四个组团,围合中心大庭院,体系楼标准层内外廊结合布置,将局部实验室和辅助空间设计在内廊北侧,但又通过空间设计打开内廊,使之没有封闭感,保证通风和采光的最大化。资源中心落在四个体系楼的下部,将体系楼连成一个教学体系,四个体系楼可更加高效集约的使用资源中心,同时资源中心的屋面又提供了一个层次的学生活动空间,资源中心下部架空空间成为学生社团的主要活动场地,体系楼,资源中心,架空层形成了多层次复合集约的使用条件。

学生宿舍由四栋高层建筑组合而成,男、女生通过分层分开管理。食堂布置在宿舍楼的底层,集约化的布局有效的节约了土地。保证了在生活区用地特别局促的条件下使得学生的生活空间更加自由,绿色。

在运动区,利用场地高差,做架空回转场地解决场地周边交通拥堵的现状,有效改善接送学生的瞬时人流车流集散,同时操场下部埋深部分做了地下停车场,满足学校老师的停车需求,地下车库与架空回转场地之间通过两个通廊相连,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场地进行停车。同时体育馆首层架空并形成下沉空间,可作为风雨操场使用,提供半室外的活动场地,学生也可以通过从教学区延伸过来的廊道进入二层篮球馆以及三层的室内综合场地,也可以通过直梯到达体育馆屋面的网球场地。同时体育馆的三层室外平台也提供了观赏创新活动广场活动的平台空间,体育馆的功能空间得到了最大化的集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