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湾安置房配套小学和幼儿园

  • 建筑类型: 教学科研、文化建筑
  • 建筑规模:16600㎡
  • 设计内容: 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建筑...
  • 项目地点:北京 朝阳区
  • 设计周期: 2015 -2017





 


 

项目概述

项目用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的百子湾片区,用地距离地铁7号线化工站约200米,地块东侧为规划纵二路,西侧为化工东侧路,南侧为规划二路。

问题解读

问题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心区功能疏解的政策实施继续将城市人口向外迁移。现阶段,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仍旧没有摆脱简单粗暴的一惯方式,在高地价和资本收益最大化的逻辑导向下,住宅区配套基础教育设施通常被认定为开发项目的附加品从设计到建造均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如何提高小学与托幼建筑的设计品质,并于其中注入更多的活力成为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问题二: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被不断蚕食与破坏,四合院作为北京城市空间肌理的构成单元,承载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与老北京的文化基因,也在长时间旧城拆改过程中一一消失。城市需要记忆。在这个项目中,如何通过对院落的重构与定义来续写消失的生活并运用丰富的空间表达来重塑每一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应呈现的行为多样性与情感体验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又一问题。


设计策略

在满足学校与托幼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以庭院构型进行组织,除去基本生活与教学单元之外,在建筑内部设置公共活动区与多样的交流空间。一方面希望一些非正式的教学行为与公共交往能够在课余时间发生与呈现,另一方面也形成对当下空气污染的应对方式。同时,与外部庭院及活动平台共同建立尺度各异、层次丰富的空间环境。我们期许在未来,孩子们能够在此获得更为多元的行为体验。除了课堂,以不同的空间为载体,设定多种游戏与教学的场景,形成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与交流,保有孩子的天性,增强孩子的参与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通过院子、大树、园子等素材的整合与再现营造场所与氛围,让学习生活在这里的师生还可以隐约找寻到慢慢消失中的城市与生活记忆,这里将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立面设计运用隐喻的手法来唤起孩子们对他们“第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筑与新规划的城市街道形成明确边界,合院中却将是另一番景象。这样的内向型空间格局的设定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安全感,与此同时,也构成对当下城市快速、无序扩张与碎片化累积,以及对所带来的环境危机的一种抵抗。